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共享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推進社會公平正義為前提,以推進扶貧脫貧、縮小收入差距為抓手,以推進區域、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保障,以推進共同富裕為目標,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世界會驚嘆我們“啃硬骨頭”的勇氣與擔當。五年來,民生領域改革加速推進,“冰點”慢慢消融,“難點”開始破題,“底線”加緊筑牢,公平正義這根“主線”越發閃亮:戶籍改革穩步推進,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等制度逐步實現從碎片化到一體化,讓社會成員獲得“起點公平”有了更堅實的制度基礎﹔增加財政轉移支付,緊盯薄弱地區和困難群體補短板,使居民“收入公平”向前邁進一大步﹔商事制度改革、財稅體制改革,進一步實現了市場經濟各主體的“機會公平”……勇於打破固有利益格局,充分回應百姓公平訴求,每一項重大改革政策的出台,都給萬千家庭帶去熱氣騰騰的希望,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
歷史會銘記我們直面這場攻堅戰的果敢與堅毅。2013年至2016年,農村貧困人口每年減少1000多萬人,累計脫貧5500多萬人,相當於一個中等國家的人口總量。未來3年,還將有4335萬人陸續脫貧。精准施策、扶智扶志,咬定目標、苦干實干。全面小康的路上,不能讓一個人掉隊!
五年來,隨著一處處體制機制藩籬被逐漸破除,經濟社會發展的內生動力得以積聚、生發,每個人的潛力被激活、釋放,更多人迎來了人生出彩的機會。13億人充滿信心的奮斗,讓中國以更加生機勃勃的姿態屹立在世界舞台上。
走過那澄澈秀美的湖光山色,穿過那人聲鼎沸的夜市街巷,看看24小時忙碌的農產品網店賣些什麼,聽聽飄著咖啡香氣的眾創空間又有哪些“金點子”……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活色生香的民生畫卷,正在徐徐鋪展。
牛頭村村民郭元財
告別貧困 自信地笑
“不能耽擱,幾天前都跟經銷商說好了,今天必須把西紅柿送去。”雨靴沾滿泥土,雨水淋濕頭發,那張自信的笑臉,卻滿是陽光。村民都說,現在的郭元財簡直像變了一個人。四川省廣元市昭化區大朝鄉牛頭村地處牛頭山腳下,山高路遠,地理條件差。作為牛頭村5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之一的郭元財右眼殘疾,左眼視力嚴重受損。他的父親郭開幫患支氣管炎,常年吃藥,父子倆居住在上世紀80年代修建的土坯房裡。
居住條件差,手頭又沒有錢,郭元財一直沒有結婚。2014年底,郭元財被識別為貧困戶。“精准扶貧的好政策,讓我找到了脫貧的門路,日子有了盼頭。”郭元財說,想種植蔬菜缺啟動資金,幫扶干部為他爭取了8000元的產業發展資金,從銀行又貸款3萬元﹔不懂蔬菜種植技術,幫扶干部讓他參加蔬菜種植技術培訓,“缺啥補啥”。
“幫扶干部幫忙制訂了年度計劃,讓我心裡有底,利用村裡生態自然環境種植西紅柿、黃瓜等有機蔬菜,錢包也就一年年地鼓了起來。”郭元財說,2015年種植蔬菜6畝,總收入5000多元。2016年種植蔬菜7.5畝,純收入1萬多元。2016年7月,享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他家開始破土動工建新房。今年1月18日是郭元財大喜的日子,他在去年完工的磚房裡舉辦了婚禮,結束了46年的單身生活。
“有了家庭,他脫貧致富的動力更足了,干活也更勤快了。”郭元財妻子付大翠說,“我看中郭元財的,就是他思想和行動上的不斷改變。”
大趙家村農民吳洪珠
人生出彩 開懷地笑
在山東膠州市膠萊鎮大趙家村,有一位農民不得了。隻有初中文憑,卻有20多項國家專利﹔他發明的土豆收獲機享譽海外……他就是“土豆界”名人吳洪珠。
“一镢頭下去,刨出幾個,再用手一個一個扒拉土,又累又慢。收完土豆,不少鄉親都累病了。”吳洪珠說,當初,他自己的夢想就是讓收土豆像用聯合收割機收麥子那樣省時省力。
吳洪珠參照他曾經開過的小麥、玉米收割機,“依葫蘆畫瓢”,自己畫圖紙,自己設計零部件,焊接、組裝,搗鼓出了第一代土豆收獲機,收一畝土豆隻需要20分鐘!一傳十,十傳百,不僅膠萊鎮5萬多畝土豆用上了吳洪珠的收獲機,這機器還奔向全國,走向世界。如今,吳洪珠的土豆收獲機已經迭代到19代,還可以進行個性化定制。
“我趕上了創業的好時候。”吳洪珠說,在中央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一系列惠農政策支持下,他的事業發展也插上了騰飛的翅膀。自2008年開始,他的青島洪珠農業機械有限公司生產的農機產品順利入選國家支持推廣的農業機械產品名錄。2017年7月1日,農機銷售增值稅率從13%降低到11%,進一步為吳洪珠的企業發展“減負”。當地政府也給予了巨大的幫助和支持,從2013年起,吳洪珠的企業每年獲得政府補貼資金100余萬元,使公司的創新轉型升級如虎添翼。
“新海南人”蘭凡
就醫方便 踏實地笑
“老年朋友們,天天來相邀,唱歌又跳舞,心情特別好……”9月19日上午,海口市美蘭區人民街道萬恆城市花園小區的廣場上,小區歌舞團團長蘭凡正帶領大家排練自己改編的《老年朋友來相邀》,這個平均年齡已達古稀之年的“大齡歌舞團”,正在為慶祝國慶、喜迎十九大緊張地排練節目。他們每年國慶節前后從北方各地“飛”到海南過冬,來年四五月份再回去,被形象地稱為“候鳥”老人。
老年人就怕頭疼腦熱、大病小災。可是在海口,這些“候鳥”們壓根不用為就醫操心。
“我前兩天剛體檢完,免費的,就在我們小區門口的社區衛生服務站。”蘭凡說,小區裡像她這樣65歲以上的老人,每年都可以得到一次免費體檢的機會。蘭凡的三個子女分別住在北京、美國和新加坡,之前她也試過到這些地方去生活,但最終還是覺得海南好。
“門口有醫療服務站,開車幾分鐘就有三甲醫院。”蘭凡說,更讓她放心的是,醫保可以直接在海口報銷。“雖然我身體硬朗,還沒住過院,但社區干部告訴我,我們這些‘候鳥’的醫保在海口可以直接辦理報銷。”
原來,當地政府將“異地醫療結算”確定為“民心工程”,並將其上升為省長督辦工程。2016年9月13日,隨著海南省社保局與上海市醫保中心簽訂了異地就醫合作協議,海南省異地就醫結算的合作統籌區達到了223個,覆蓋了全國所有的省級統籌區(不含港澳台)。
海歸大學生陳哲
平安是福 舒心地笑
陳哲是重慶一家紅酒貿易公司的合伙人,大學畢業后她曾在法國巴黎留學兩年。談起國外的治安狀況,她最大的感受是“隨時隨地要小心翼翼”。陳哲就有過兩次被搶的經歷,都發生在大白天的市中心。“有一次,對方堂而皇之地掏我口袋裡的錢,我緊緊捂住口袋,對方仗著人多,一直不鬆手,就這樣僵持了幾分鐘,直到一位路人制止了他們。”陳哲說,當時自己心裡很害怕,手心裡全是汗。即便如此,陳哲並不敢大聲呼救,“在異國他鄉,自己一個人勢單力薄,時刻都提醒自己要小心。”
2012年,陳哲完成法國的學業回到重慶創業。作為土生土長的重慶人,下班后,她更喜歡享受重慶豐富多彩的夜生活。有時會邀上幾個好友,在濱江路吹吹江風,或者登頂南山看夜景。追尋山城重慶的獨特記憶,陳哲和朋友們會去“探奇”那些藏身於幽深街巷的文藝小店。“街道上有監控攝像頭,還有整治酒駕、社區聯防、治安巡邏等安保措施,這裡很少聽說有搶劫事件,讓我感到很安全。”陳哲給記者舉了個例子,她居住的小區位於一個山坡上,從小區門口到主干道不到1公裡的路程,就有幾個監控攝像頭和治安崗亭。“有時工作結束比較晚,我獨自一個人回家,還會看到治安員在巡邏。在祖國母親的懷抱裡,我真的很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