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新聞中心>>成就·資料

更滿意的收入 更紅火的生活

2017年10月12日09:08  來源:光明日報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通過一系列惠民舉措,切實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越來越小,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收入翻番的目標打下了堅實基礎。在居民收入改善的眾多故事中,我們擷取3個案例,從中體味更滿意的收入、更紅火的生活。

廖奶奶的咸鴨蛋:電商助力收入增長

“我今年都87歲了,真的沒想到能來北京領獎。”一口客家話的廖秀英滿是激動。

廖秀英口中所說的“領獎”,是一年前的10月16日,她在北京會議中心領取“全國扶貧攻堅奮進獎”。當時,台下誰也想不到,這位耄耋老人,竟是來自贛南偏遠貧困山區的一位普通農婦。84歲高齡觸“網”,廖秀英把自己腌制的咸鴨蛋注冊為電商品牌賣到全國,並建立合作社,帶領一大批貧困戶脫貧致富。

廖奶奶所在的江西省瑞金市壬田鎮鳳崗村,是一個風景秀麗、物產豐富的山村,盛產蓮子、蛋鴨。但由於地處偏僻,長期以來,村民們守著好資源,卻過著窮日子,全村有貧困戶100多戶。

“以前,一部分咸鴨蛋用於改善家裡的伙食,另一部分換錢補貼家用。”老人說。由於交通不便走不出去,廖奶奶隻能走村串戶提籃叫賣,咸鴨蛋的價格一直很低。這種境況,在2014年底悄然發生了改變。這年年底,江西郵政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工作,以貧困戶農產品返城為主線,用電商方式幫助貧困戶將農產品賣出去、賣上更好價格。瑞金郵政的工作人員找到了廖奶奶,站點裝修改造、產品設計包裝、線上宣傳推介、市場營銷培訓……一個由郵政出資建設、功能齊備的“郵樂購”站點落戶廖奶奶家。

古法手工腌制、口味獨特,“廖奶奶咸鴨蛋”一經包裝上網,迅速火了起來。由原來月銷售幾百個一躍到幾千個,最多一天曾賣到4000多個﹔價格也由每個1元漲到了4元,還供不應求。

在廖奶奶家裡,記者看到,幾個大嬸正在忙活,有的清洗鴨蛋,有的用特制泥巴為鴨蛋包漿。廖奶奶還是跟平時一樣,忙著腌制咸鴨蛋。“我16歲開始腌制、售賣咸鴨蛋,那時要步行到3公裡外的集鎮上去賣。沒想到,現在網絡就能把我的咸鴨蛋賣到全國各地,還賣得這麼好,價錢也高。”廖奶奶逢人便高興地說。

如今,“廖奶奶咸鴨蛋”注冊了商標,成為全國知名品牌。線上網購熱火朝天,線下銷售絡繹不絕,“廖奶奶咸鴨蛋”聲名遠揚,讓山裡的土鴨蛋成了行銷全國的“金蛋蛋”。

品質有了保証,渠道打開了,銷量上去了,問題也來了。由於土鴨蛋貨源有限,加上腌制時間長,“廖奶奶咸鴨蛋”時常斷貨。這不禁讓廖奶奶著急起來。

鳳崗村養鴨戶不少,但都不成規模。一邊是咸鴨蛋訂貨供不應求,另一邊卻是幾十戶養鴨專業戶銷路不暢。2016年1月, “廖奶奶咸鴨蛋合作社”應運而生。為此,廖奶奶還把在外打工的孫子張勇叫回來,擔任合作社的理事長。目前,合作社已建立了產、供、銷一體化的專業團隊,形成了“前店后村”的村鎮化產業發展模式。村民蔡運生是第一個加入合作社的專業養殖戶,今年他養殖土鴨480隻,可孵化鴨苗5萬羽,僅此一項,年收入即可達10萬余元。

做了一輩子咸鴨蛋的廖奶奶不會想到,自己50多年的老手藝能成為當地脫貧致富的好幫手。如今,在“廖奶奶咸鴨蛋”品牌的帶動下,整個壬田鎮實現鴨蛋產值200多萬元。“將來合作社擴大以后,希望有更多的貧困戶加入進來,讓大家都過上好日子!”廖奶奶說。

“旅游村”的改變:消費新理念帶來新增長

長達8天的國慶中秋假期,讓楊睿的生意忙碌了起來。現在是旅游旺季,整潔漂亮的房間,方便快捷的無線Wifi,秀麗的窗外風景,美味地道的農家飯菜,讓前來住宿的客人們贊不絕口。“國慶假期前好幾天,我這裡和隔壁幾家就都訂滿了。這邊風景美,氣候好,又不像有些景區一到黃金周就人擠人,來我們這兒的游客都玩得很開心。”楊睿說道。

在貴州省六盤水鐘山區月照社區,一個名叫月照休閑養生谷的地方近兩年成了遠近聞名的度假地。楊睿所在的雙洞村也是其中風光不錯的村落,鄉村旅游的成功,讓這裡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民們改變了在土裡“刨食兒”的生活,紛紛當起了“老板”。

楊睿告訴記者,一直以來,這裡只是一個交通閉塞的偏僻山村,村裡村外都是泥巴路,想去城裡賣菜,還得翻兩座山,走兩個小時山路。青山環繞,空氣清新,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為村子帶來了發展鄉村旅游的契機,月照養生谷的開發建設改變了許多村民的生活方式,綠水青山正變成村民的金山銀山。楊睿說,幾年前,他很難想象村裡會是如今的情景——瀝青路平整寬敞,各家粉刷一新的小洋樓特色鮮明,木棧道從山腳直通到山頂,游客們騎著單車穿梭在綠蔭下。楊睿說:“現在,游客大批大批地來了,很多本地人都在開農家樂、在景區打工,或開店做做當地小吃和民宿,大伙忙起來了,收入也比以前好多了。”

今年2月,楊睿瞅准機會將自家房屋改造成了家庭旅館,半年時間毛收入就達4萬元。他和家人還在村裡的瑞士風情街打了一份零工。“今年,我的年收入到10多萬元肯定沒問題。”

胡同裡的生意:互聯網讓我好掙錢了

在北京東城區胡同裡長大的龔曉明是個維修能手,2006年從職校畢業后,他就在一家家居商場工作,從銷售到送貨、安裝、售后、維修,每個崗位都干過。80后的他年紀不大,但冰箱、洗衣機、衣櫃、床等各類家具家電他都能修能裝。十幾年干下來,鄰居們干脆改了口,都叫他“龔師傅”。

2012年,女兒出生后,龔師傅辭職自己開了個維修門店。由於店面偏僻,他的業務范圍僅能覆蓋周邊四五公裡。

去年夏天,龔師傅通過朋友了解到一款家居服務平台APP。沒想到,通過這款手機軟件,龔師傅的“市場覆蓋率”一下子擴大到整個北京城。“單子接到手軟”是龔師傅最直觀的感受。

就這樣,靠著服務品質和技術過硬,龔師傅的訂單越來越多。去年年底,他干脆關掉了門店,專心在平台上接單干活,月入賬一下子增加到好幾萬元。

5年來,互聯網經濟無所不在。無論你是在電腦前調試APP,還是騎著電動車在街頭送盒飯﹔無論你是精通互聯網技術,還是連智能手機都用不順溜,在互聯網力量的推動下、在新經濟業態的不斷涌現中,你的收入都能實現快速增長,而中國經濟也在這樣的增長中,不斷積攢新的動力前行。(記者 楊亮 陳恆 魯元珍)

(責編:程宏毅、楊麗娜)

微信公眾號微信“掃一掃”
關注新聞中心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