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神州,创新发展大潮汹涌澎湃,气象万千。
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成为时代强音、社会共识。创新被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驱动,正为中国这个发展中大国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成为我们继续创造“中国奇迹”的新引擎。
5年创新实践,让国人自豪,令世界惊艳。“神舟”“天宫”飞得更高、蛟龙探海潜得更深、FAST天眼望得更远、神威天河算得更快……还有越来越多的“世界之最”和“超级工程”:最长的沙漠天路、最深的地下高铁站、最大的跨海大桥……更有让不少外国朋友直呼想带回家的“新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在不少前沿科技领域,我国已实现从后发到先发、从跟跑到领跑,彰显出泱泱大国的创新实力。
“创新是从根本上打开增长之锁的钥匙。”这是G20杭州峰会上为世界贡献的中国方案,也是我国5年来的生动实践。创新驱动,正在激活经济发展新动能。鼓起创新之翼,传统产业告别“傻大黑粗”,焕发青春活力;新兴产业快速崛起,画出上行曲线,网约车、在线教育、移动医疗等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赢得如潮好评,给全球增长更多信心。
人人崇尚创新、人人渴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中华民族的创新基因正释放出巨大能量。创新不再只是科研院所的职责,而是成为全民参与、全民推动的宏伟事业。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创新不断开拓出新的发展空间。
创新中国,未来可期!
复兴号
澎湃中国动力
“进了车厢,感觉座椅更舒适了,连窗台都变宽大了,水杯随便放!”9月初,从上海返京的蒋先生特意买了“复兴号”的高铁票。
蒋先生说,“复兴号”很多设计令他眼前一亮:车上有WiFi,上网更方便;打开水按两个按钮,防止烫伤;车厢内噪音也低了不少,过隧道时更是没出现耳朵不适的感受。“京沪高铁开通至今,我坐了很多次高铁,可这次坐‘复兴号’,我还是兴奋地看了一路车外风光,愣没打盹。”蒋先生感慨,10年前在日本乘坐新干线,绝对不会想到中国高铁发展得如此迅猛。
像蒋先生这样的旅客不在少数。今年6月25日,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标准动车组被正式命名为“复兴号”,并陆续在京沪高铁、京津城际等高铁线上运行,引来诸多旅客的点赞。
“复兴号”的试验时速达到400公里及以上,持续运行时速为350公里,设计寿命30年,能适应中国地域广阔、温度横跨正负40摄氏度、长距离、高强度等运行需求,是名副其实的“高端定制”。
这样的“高端定制”是“中国智造”。“复兴号”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铁路总公司主导下产学研联合创新的结晶。在“复兴号”上,高速动车组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84%;整体设计以及车体、转向架、牵引、制动、网络等关键技术都由我国自主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这意味着中国高铁从早期的“洋基因”“混血”“以我为主”,升级为“纯中国血统”。
“中国标准动车组研制,是对我国机车车辆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一次大检阅。‘复兴号’上线,标志着我国铁路建立了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动车组技术平台,拥有了参与国际铁路市场竞争的拳头产品,中国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时速最高的国家。”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机车车辆研究所研究员张波说。
载人航天
彰显中国实力
“……5、4、3、2、1。”“点火!”“起飞!”
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28秒,晨曦中,白色的长征火箭托举着神舟十一号飞船,在巨大的轰鸣声中冲天而起,从大漠戈壁飞向茫茫太空。
整流罩刚打开,第一次进入太空的航天员陈冬忍不住发出惊呼:“哇!很漂亮。”“爽不爽?”已经是第三次太空飞行的航天员景海鹏打趣道。“特别漂亮!”陈冬说。“我问你爽不爽?”景海鹏追问。“爽!”
对于初上太空的人,或许“爽”字才能最痛快淋漓地表达内心的那一刻震撼。
33天后返回地球,景海鹏、陈冬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截至目前,我国先后把11名航天员14人次送入太空,成功率100%。简单数字背后凝聚的是无数航天人的心血和汗水,彰显的是这一国家工程的神圣和荣光。
今年9月22日,我国第一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在完成空间实验室阶段任务及后续拓展试验后,受控离轨并进入大气层烧毁,完成了“太空快递”的使命。至此,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务全部完成,为空间站建造和运营积累了重要经验,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阔步迈进“空间站时代”。
这五年,一次次的航天任务不断刷新着“中国高度”。神舟十号应用性首飞、长征七号新型火箭首飞圆满成功、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稳定运行、神舟十一号航天员中期驻留、天舟一号完成“太空快递”和推进剂顺利补加……我国正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
神舟十号飞船返回地球后,航天员张晓光出舱后第一句话就是:“我们是追梦的人,也是圆梦的人。”走过25个年头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不断追梦,又不断圆梦,正沿着梦想的阶梯稳步攀登。
港珠澳大桥
标注中国能力
2017年7月7日,伶仃洋深处,港珠澳大桥西人工岛上彩旗飘扬。当日,世界最长的海底隧道——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在这里正式贯通。
总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是连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超大型跨海通道,是先后经历13年论证、设计、施工的“世纪工程”,被誉为世界桥梁建设史上的“王冠”。其主体工程由6.7公里的海底沉管隧道和长达22.9公里的桥梁工程组成,隧道两端建有东、西两个人工岛。连绵起伏的全线工程,像是海上一串美丽的珠链,三座通航孔桥好似粒粒珍珠,两座人工岛宛如一对“璧玉”,“珠联璧合”,完美而和谐。
这项举世瞩目的超级工程收获了诸多世界之“最”。它是世界总体跨度最长、钢结构桥体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世界公路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高、工程规模最庞大的桥梁。
超级工程背后是超级技术的有力支撑。由中国交建联合体承建的岛隧工程是港珠澳大桥的核心工程,也是我国第一条在外海修建的海底沉管隧道,沉管隧道水下埋深达45米,沉管隧道长度及规模居世界之首,施工极具难度。最终,岛隧工程项目部自主研发了十几项国内首创且世界领先的专用设备和系统,成功攻克了十余项外海沉管安装世界级工程难题。
一桥飞架粤港澳。海底隧道打通后,岛隧工程只剩下东、西人工岛上建筑和隧道铺装、内装施工等,预计今年底将建成通车。届时,香港到珠海、澳门的距离将大大缩短,从香港到珠海、澳门驱车仅需30分钟。
美哉,中国桥梁;壮哉,中国建设者!东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深圳湾跨海大桥、舟山西堠门大桥、金塘大桥、青岛海湾大桥……党的十八大以来,一道道飞虹跨越江河湖海,一座座桥梁连接峻岭深谷,向全世界讲述着桥梁建设的中国力量。
互联网+
激发中国活力
扫一扫,叮!解锁,上车,出发!
城市街头,插上互联网翅膀的自行车重新流行起来,成为城市居民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的好帮手。经互联网改造后的自行车有一个新名字——共享单车。据统计,2016年共享单车市场规模达12.3亿元,预计2017年市场规模超百亿元,一个全新产业由此诞生。
从自行车到共享单车,背后是互联网技术的加持。GPS定位系统、智能手机移动支付的普及,让共享单车实现了从固定桩式站到无桩停放、随用随还的跃升,真正深入解决了用户的痛点,大幅提升用户体验。
“互联网+”正深刻地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除了共享单车,还有共享汽车、移动支付、各类O2O服务,使衣食住行面貌一新。互联网还向生产领域渗透,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路径,“互联网+制造业”红红火火,让老产业重新焕发青春;以共享经济、物联网、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产业异军突起,为中国经济注入蓬勃活力。
不久前,来自20个“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的青年评选出了中国的“新四大发明”,其中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都是“互联网+”带来的创新成果。如今,中国式“互联网+”正扬帆出海,把“中国创新”“中国智慧”带到全球。